普及马三 | 你们要的知识贴,告诉你马勒第三交响曲的魅力所在 |
阅读次数:2611 |
![]() |
背景音乐 马勒 第三交响曲 资料来源: http://www.relaxing8.com/read.php?tid=7867
马勒的《第三交响曲》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小步舞曲速度,A大调,优雅的洛可可风格,扩大的三段体,即把中段出现两次。以双簧管表现主要主题,各件乐器一一发展。第一中段是升f小调,长笛与中提琴奏乡愁感的主旋律。第二中段由双簧管与单簧管开始,然后长笛与中提琴第三次再现主题,最后以泛音的高音和弦来结束。
悠闲的谐谑曲,c小调,指示为“不急速地”。这一乐章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夏末》的歌词而作,歌词大意为:“杜鹃掉进柳树的洞穴里死了,夜莺在翠绿的枝头啼啭,将让我们快乐……”自由的三段体,先由单簧管奏出主麒其它木管乐器奏出如小鸟啼叫一样的音形。天色大亮,小提琴以新的动机加入。在经过短暂的经过句后,小号奏出信号型旋律,邮号承接,营造出神秘的森林气氛。再一次缓慢地奏出主要主题后,突然变成华丽的氛围,传来奥地利军队的旋律,然后又以邮号来引向宁静。
D大调,指示为“缓慢、平静、充满感情地”,自由的回旋曲式。开始以弦乐幽静地表现主要主题,对位极为优美。加入木管后以小调表现副主题,以新的对位,由小提琴再现主要主题,加上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动机,形成高潮。然后主题又宁静地再现,加强力度后加上第一乐章小结尾动机,达到雄壮的高潮。再以铜管出现主要主题,纠缠着副主题而发展,最后以爱琴圣歌而结尾。这个乐章像是从对天使的凝视开始,最后是讴歌爱而结束。
马勒在<马勒第三交响曲>上结合了浪漫主义的概念──包括为交响曲设标题,或是乐章的整合,与交响曲中歌曲曲调的运用,这些概念皆因交响乐团在管弦编制上的重大发展而得以实现。当他寻求能够延伸其音乐世界的方法,所带来的是马勒扩展了交响乐体制,最后致使他打破对形式既有的认知。他曾说一部交响曲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因此马勒在呈现他的作品之时遇上困难,也会持续修改乐曲细节直到呈现的效果能让他满意。 马勒灵性深远,被形容成“时时皆与上帝通达”,以神性自然描绘着他的音乐。 这个原因致使在马勒死后,其音乐长时间被视为超脱情感,甚至达到神秘至高境界。从他无止境地寻求扩展表达音乐的方式来说确实如此,不过他同时也是个极端热衷的艺术大师──极其严谨的工作方式,细密计划,还有对前辈作曲家的研究上就可看出。
马勒在世的时候,其作为指挥家要比他作曲家的身分名气来得要大,还被认为19、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可惜马勒不曾留下录音。但根据旁人的描述,马勒指挥时动作幅度很大,非常投入。 作品长期不被接受(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于他犹太人身分),让马勒说出了那句名言:“我的时代将要来临。”二十世纪中期,他的时代的确来临。那些早已认识他的人与包含莱奥纳德·伯恩斯坦在内的同世代指挥家拥护马勒,渴求于探索音乐新浪潮的广大听众看来似乎织成了拥护支持他的时代。马勒的作品全集很快地被录制,他的作品成为许多指挥登上职业颠峰的验证。
d小调第三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是马勒最长的,接近100分钟,共6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部分,后六个乐章又是一部分。 第一乐章就超过了30分钟,叫做“夏日临近,潘神觉醒”,一开始是圆号的宣言,然后又变得死一般无情,好像坚硬的岩石。从中萌发出了生机和活力,经过层叠发展,在欢闹声中结束。这一乐章从标题也可以看出来,有点神话、古老、异教的风味。 第二乐章大约10分钟,叫“花草告诉我”,顾名思义,是个轻柔的小步舞曲乐章,也确实名副其实。音乐形象固然是优美可人,但总显得有点过于苍白柔弱。 第三乐章不到20分钟,ABABA结构的谐谑曲,叫“动物告诉我”,这一乐章的A部分好像动物跑来跑去,生动活泼。原始的天真旋律有牧歌风情,饶有兴味;但发展得变化多端,有时显然不那么单纯,节奏强烈,似乎大象跺脚般笨重,又有危险、兽性、粗暴的表露,毕竟森林里也有猛禽野兽。这些多元的形象,通过类似的旋律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变化给音乐加了不少料,听起来更有意思。B部分主要是posthorn的独奏,旋律长而缓慢,好像梦境一样,纯洁美丽,显得更像小朋友想象中的动物天堂。 第三乐章的结尾,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部分。马勒的评论是“闹剧和悲剧”,仿佛“大自然伸出舌头做鬼脸”;我也认同某些评论的说法,认为这一段代表着自然主义的无助、人类对自然的亵渎。先是主题快速而急促的重现,好像奔散逃跑,然后是著名的“痛苦的吼叫”,代表梦境破灭,之后长号一个庄严的乐段,让我联系到图腾、天谴这类意象。再往后一段有着极其精妙的节奏,好像人们信心满满地进场,充满勾引意味。在一段多彩的铺垫过后,高音铜管和低音铜管相互回应,奏出粗糙而“低俗”的旋律和令人振奋的节奏,配合起后面此起彼伏的镲声和锣声,并在越来越爽的节奏中结束,让我想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狂乱,总而言之,喧闹和空虚,很有工业社会的后现代气息,也符合马勒的性格。可以给这个乐章赋予些环保主义的意味,但马勒可能所指更广泛。 第四乐章约10分钟,叫“人告诉我”,女中音独唱,慢而神秘的,始终都很轻。歌词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午夜之歌,内容隐晦但有着微妙的哲学意味。马勒笔下的人,就是思考并痛苦着的生物。 第五乐章,叫“天使告诉我”,很短小,不到5分钟,但规模庞大,有女声合唱团、童声合唱团,还有女中音独唱,内容有强烈的宗教意味,关于彼得如何得到救赎。该乐章虽然短,但却有马四那种天真颂歌的感觉(二者也有许多乐句极其相似),这里马勒动用了很大的人声规模,还用童声模拟钟声,绵延不绝,尤其有趣,并且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基督教主题。 第六乐章长20分钟以上,叫“爱告诉我”,是马勒最美的慢乐章之一,旋律之柔美动人,中间排山倒海一样的痛苦和消融,最后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气度,文字只可道其万一。 马勒据称在这里的乐谱上写过“主!请抚慰汝造物心灵之痛苦!”有人将最后一乐章解读为“爱情告诉我”,但我以为这里所描述的是更加广远的情感,或者说是“神之爱”;而所谓“痛苦”则是中间比较不和谐的段落,包括铜管充满张力的下行。 整个马三的宗教意味很浓,前三个乐章倾向于异教、泛神论和自然主义,后三个乐章转到基督教的传统,沉思、赎罪和博爱,有一条逐渐皈依的线索。马勒历来极看重作品的末乐章,在马三结尾处却回归到纯器乐。分析家de la Grange认为,这一方面与庞大的器乐首乐章呼应,另一方面是用高妙的对位、细腻的音响,来表达语言无能为力的神圣之爱。我深以为是,并且想加一句,马二和马八的终曲都倾向于神圣辉煌的胜利,足够震撼,但在情感的动人程度上,还是不及马三末乐章。
马勒和他的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是奥地利犹太人,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代表,在音乐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一方面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丰厚遗产,一方面又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派音乐、第二维也纳乐派。 在马勒生前,人们所欣赏的,主要是作为指挥家的他;但如今人们铭记的,主要是作为作曲家的他。他的作品在当时,很不受批评家和听众的认可,也被冷落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其犹太人身份,马勒的音乐在纳粹德国被禁。 直到六十年代,人们才认识到其作品的价值;如今已经是大红大紫,成了最经常被演出的作曲家之一。马勒生前称:“我的时代会到来。”又说:“理查施特劳斯的时代之后,就是我的时代。”可谓有先见之明。 然而马勒的作品,还不是随便找个指挥和乐团就能演出的。因为其技术难度和表现上的难度,都相当具有挑战性。 马勒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人海战术。乐队奇大,动辄就上百人,有时还动用人声。其第八交响曲被称为“千人交响曲”,意义不言而喻。该作品中完整的四部合唱团就有两个。 第二,作品超长。别说和莫扎特他们比了,就是和贝多芬舒伯特他们比起来,马勒的交响曲也都长出将近一倍,最长的达100分钟,最短的也接近一个小时。说句笑话,他是“五十分钟以上交响曲预防委员会”的重点监察对象。 第三,音效奇特。马勒在学生时代当过乐团打击乐手,可能与打击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作品中也变着花样地使用各种打击乐器,除了常见的鼓、镲、三角铁之外,还有钟、木琴、钢琴、响板,以至于编制、树枝,还有“臭名昭著”的大铁锤。 第四,织体繁富。马勒对各种乐器的使用变化多端,尤其喜爱铜管乐器。他能用常规的作曲手法,让乐器发出奇特但有趣的音响,并且互相搭配起来,表现力极为丰富。他可以像魔术似的变化和发展旋律,让简单的几个音衍生出无穷的音乐。在晚期作品中,复调音乐的影响更为明显,多个声部具有相等的地位,不仅写起来极难,演奏起来也容易失之偏颇。 第五,情感极端。伯恩斯坦说过,马勒是个矛盾而极端的人;别的作曲家也有欢乐和悲伤,但没有谁想马勒这般,欢乐时如此忘乎所以,悲伤时又如此肝肠寸断。他的音乐轻盈时,好像室内乐一般清净;厚重时,又比世界末日更厚重。马勒是个敏感到神经质的人,典型的四型人格,沉浸于自己的感情当中,享受着自己的痛苦,并且用放大镜把它呈现给别人看。有人讨厌马勒,觉得他病态、冗长、小题大做,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勒的作品中有别处难找的情感深度和广度,听他的音乐,也可以得到非凡的情感体验。 然而,听马勒的作品,也有一些困难,听惯了传统的音乐,会不适应马勒的表达方法,觉得他刺耳、难听。想起第一次听大地之歌的情形,第一句一出来就把我吓得赶紧关掉了。当时我的印象只是“这是什么鬼东西”。不过多听几次,才会觉得,原来看似混乱而难听的音乐,竟然如此合情合理,如此高妙,以至于感叹人类智慧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许多感受,都是听了至少五遍,才初露端倪。“马勒应该感谢录音技术。”当我第一次听马五的时候,只觉得是一堆乱糟糟的音符凑在一起;现在有了CD,在家里慢慢品,才能有点收获。也难怪当年首演的时候,反响那么差;听众必然是茫然不知所云,丝毫不得要领。 然而对于新人而言,听一遍都是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的;如果听的时候还无法理解,就更感到要崩溃了。所以只能逼着自己听下去,听下去,跟着想,跟着体会,不能觉得烦躁。事实说明,这样做还是很明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