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J|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阅读次数:1438 |
![]() |
文 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 2012级硕士 吴晓隆 微信公众号 LongJ 一个有温度的个人原创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BGM:Mascagni: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但后来迟迟没有动笔,懒是一方面,但更深的原因是总怕落入无病呻吟的境地。你看看这个世界,那么美好,好像走着走着就能遇到你似的,为什么不走下去呢?为什么要写什么被生活折磨的故事呢?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和别人一样吃吃喝喝玩玩呢?即使你明明知道那只是堕入了消费主义的虚无。 后来我明白了,那些不是无病呻吟。 你身上的所有痛苦,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无人能理解罢了。
读研的时候,有段时间异常孤独。一个人住过很长时间,课也没有多少,天天宅着,白天黑夜连成一片,有时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那种轻飘混沌的迷幻错乱之感,在记忆里非常深刻。然而真要问自己,究竟为何如此这般,倒也没有多么崇高的事由。 无非就是:得不到,没人理解,无处言说。 说得再直白些,就是得不到女人,没人理解自己的好,无处言说的寂寞。 可我不甘心。 我曾试图把内心的痛苦倾诉出来,但即使面对最亲近的母亲,也无法和盘托出,总是到了嘴边又换成了:“没事啊,最近过得很好,和同学老师也处得很愉快。”之类的话。 谎言是谁发明的,真的要感谢这个人呐。 那段时间,无事可做,除了手边的一台相机和宿舍的一堆书籍,每天固定的就是去楼下喂猫。
唉,好想做一只猫啊…… 后来读到村上春树的话: “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读着读着就泪水肆意。
后来,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慢慢“变好的”,可能是读毛姆的时候,也可能是看了《玛丽和马克思》。 但记得最深的一个决定,是在看完《熔炉》以后做的。 我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看悲剧了。 要多看喜剧,喜剧,和喜剧。 以后也不轻易流泪了。 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 笑比哭难,所以更要珍惜可以笑的时候。
那个时候,总想着可以改变世界,直到看到民间的疾苦,看到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才发现这些远比电影、书籍里的来得深刻,也沉重得多。 它们也和我一样,无处言说,不被理解。甚至比我更无奈:人们根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 在北京郊区调研的时候,我看到流动人口自发形成的互助组织,照顾无法正常入学的孩子们,却因为场地问题一直被驱赶;在上海,我看到因为拆迁而失去土地的老人住在几十层的高楼里,没有邻里交谈,没有子女探望,孤独终老…… 每次都感觉身体的深处略过一阵疼痛。 我终究是不适合学社会学的,我无法置身事外而做到价值中立。自我感动的事情,倒是做了很多。
那个时候一无所有,却又失无所失。 那个时候目光如炬,却又迷茫踌躇。
五 再度重温《玛丽和马克思》,看到最后又收获了久违的感动: 马克思在最后的信里对玛丽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的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马克思自闭、有精神困扰,别人看他古怪,不正常,因此也没有朋友,特别孤独。 然而,孤独又怎么样?无人理解又如何?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病,即使病入膏肓,你也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在某个角落里,总会有着那样的人欣赏你的古怪,理解你的想法,分享你的喜悦,分担你的痛苦,让划过眼角的泪水融进深深的亲吻中。 只要, 只要你继续走下去, 只要你不曾投降, 不绝望, 你就会从这芜杂迷惑的世界里找到出口, 生活就会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样。 |